各县(市、区)人民政府,济宁高新区、济宁北湖度假区管委会,市政府各部门、直属机构,各大企业,各高等院校:
现将《济宁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(2009—2020 年)》印发给你们,请认真组织实施。
济宁市人民政府
二00九年十月十日
济宁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
(2009--2020 年)
为加快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,调整能源生产、消费结构,促进新能源产业崛起,现结合我市实际,制定本规划。
一、 发展现状
“十一五”以来,我市新能源开发利用逐步展开,在一些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。梁山秸秆发电项目已获省发改委核准;“一池三改”等沼气生活利用全面铺开,用户达14.2 万户;梁山、汶上部分畜牧企业建设了沼气发电项目,装机容量0.55兆瓦;太阳能热利用规模不断扩大,集热面积达到56.7 万平方米;太阳能电池板、光伏材料、LED 绿色照明产品、热水器及配套产品等生产企业23 家。尽管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形成了一定基础,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,产业规模较小,基础比较薄弱,产业链条不完整,同质化趋势严重,发展重点不突出,配套能力不强,产品技术档次不高,聚集效应不明显,缺乏国际竞争力。同时,由于我市新能源产业特别是太阳能光伏和LED 照明产业起步较晚、发展不快,存在资金技术人才缺乏、自主创新能力弱、标准体系不完善、市场发育不规范、产业整体水平不高等问题。 目前,国家正在编制《新能源产业振兴和发展规划》,《可再生能源法》和《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》已经颁布实施,确定了我国新能源发展战略及政策;《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》和《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》加入了新能源产业相关内容,《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》明确了新能源发展的方向;出台相关政策对“金屋顶”和“金太阳”工程实施补贴,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加大。山东省也制定了《山东省关于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出台了太阳能集热系统财政补贴等相关措施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,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意义,把促进新能源产业加速崛起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,作为调整优化能源和产业结构,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重要途径,切实高度重视,抓紧抓好,务求尽快取得大的进展。
二、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分析
我市地处鲁西南,是全国重点建设的十三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,煤炭资源总储量约250 亿吨,年产原煤8000 万吨,占山东省的50%以上,发电装机近1000 万千瓦,占山东省的1/6,淡水资源储量48.5亿立方米,占山东省的1/6;京沪、日菏、京九铁路及京沪高铁,京福、京沪、日东、济徐高速公路和济宁机场、京杭运河等共同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,使承接和发展新能源产业具有良好的能源资源和区位交通优势。太阳能、风能、地热能、生物质能等新能源资源丰富,发展新能源产业条件得天独厚。市域内常年平均日照时数2300 小时以上,属于国内太阳能利用条件较好的地区,太阳能发电和热利用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空间。农作物秸秆和农林废弃物可开发利用总量达560 万吨/年,城市有机垃圾约90 万吨/年,畜禽粪便资源量约1800 万吨/年,生物质能发电、生物质燃料生产资源充足。微山湖区周边以及泗水、曲阜、邹城东部山区风速都在3 米/秒以上,具备建设风力发电的条件。平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49.1%,地下水资源丰富,有条件在城市规模发展浅层地热利用。煤炭洁净利用广泛,煤矸石、煤泥等低热值燃料得到大规模利用,煤化工技术水平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。上述资源支撑条件为我市积极推进技术基本成熟的光伏产业、风力发电、生物柴油、车用沼气、地热、秸秆发电等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。 近年来,我市作为华东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,为加快实现由资源型城市向新型工业化城市转型 ,以济宁高新区、嘉祥高新区、微山经济开发区、汶上经济开发区等为主体,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,现已形成了以变频调速器为代表的风能装备制造产业,以多晶硅、单晶硅、LED 封装和光伏太阳能电池、太阳能热水器为代表的太阳能利用和装备制造产业,并聚集了众多工程机械类企业,可以提供良好的产业支撑。新能源装备生产能力不断增强,一批在建和拟建的太阳能薄膜电池、晶硅材料生产基地项目,为发展壮大太阳能装备制造业奠定良好基础。LED清洁照明、风电、新能源电池、煤炭洁净利用装备制造等均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。服务业具有较好的基础,发展新能源科技研发、工程咨询、建筑安装、人才培训等现代服务业条件成熟。
三、指导思想、基本原则、发展目标和产业布局
(一)指导思想
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,充分发挥新能源政策的引导推动作用,走引进为主、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子,高标准规划、高水平
建设,形成集技术研发、装备制造、示范应用、咨询服务为一体的新能源产业体系。以市场换项目、以项目做示范、以示范带生产、以生产促进技术研发、建筑安装、人才培养等新能源服务业发展,实现新能源产业的迅速崛起和新能源高水平、大范围应用。调优能源生产、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,建成引领国内太阳能产业、LED 产业的制高点,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,使新能源产业成为我市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。